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4-03-29 18:06:33
《目送》读后感(集合15篇)

《目送》读后感(集合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送》读后感1

一片混沌之中,结束了最后一篇散文《魂归》,我也魂归了,复苏了意识,擦了擦朦胧的眼睛,站起来平复一下饱和的情绪,像吃了一份心灵大餐,抚着肚子,酣畅淋漓。

四面显得格外的静,我想每天的凌晨一点半应该都是这样的吧,呼噜与梦话齐飞,皎月与台灯一色,情景交融,跟《目送》中的插图一样,每一幅都无比切合文章又别出韵味。

儿子的成长、离开,父亲、母亲的苍老逝去,兄弟的携手共行,朋友的牵挂,失落、无助等等,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再平常不过的事,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空灵、沉寂,从笔尖慢慢流出,真实的让你除了共鸣还是共鸣。至于战争和贫困篇章的加入,则进一步增添了几丝寒意,世界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残酷,直接面对生命的死角反而更加充实我们的视野和人生。

七十三篇散文,款款两三百页,平和的语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总是在不经意间道出人生的真谛,如晴空霹雳,划破的不止长空,还有人的思想。文字魅力而忧伤,仿佛外界已与你无关,你只需要跟着文字的步履走,一字一句一篇,一字一句一篇,不需要意识,不用考虑时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想没有几个人不会为这样赤裸裸滚烫的文字颤动。人性最现实的一面,她选择平白直述,也许唯有这样的干脆利落才会让人明白些许,被秒杀过后才会觉悟和痛快!有人把《目送》和《背影》这一相似的场景比较,各成体系的文学之美,一比较就是亵渎,用自己的经历去体会这些再平凡不过的事,用心感受这样的别离,才能明白,才能大悟。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后一个被那两个淳朴的农民送进大学的,听爸妈聊天说,送大姐上大学回来时,大姐在校门口哭了,而二姐是嘻嘻哈哈的把爸送出学校,最后到我,我不知道该使劲的笑一笑还是动情的哭一哭,平静的送他出了学校,上车的时候递了两块零钱给他,皱着眉头伴上一句:路上小心!皱着眉头回了一句:注意身体,回去吧!像极了两个肝胆相照够哥们、讲义气的兄弟。然后600逐渐消失在视线中,他的背影在600里面,连目送的机会也没有。那时的我应该和他送我的情景一样,知道人已经走远了,可还驻留在路边眺望,也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思考点什么,像是为了维护一个画面,定格一个场景。

这样的场景在爸目送奶奶的时候显得更加的悲凉。奶奶都走了一年多了,爸又一次在坟前伤感的跪下,磕头,点燃几大页的信纸,眼泪成了这个时候最好的伴奏,无声的悼念,无声的追忆中,奶奶会感受到的,我不知道信里面写的什么,也不曾试问,但我知道,那应该是爱,不带一点技巧的赤子之爱。

一次又一次的面对这样的场景,我没有有笑,亦没有哭,久了会皱起眉头劝爸,走了,走了。眼泪流不出来往往会更来得痛苦和伤心。有无数次的,我想像着对爸说:别那么伤心,你欠奶奶的就算我头上吧,反正早晚我会欠你很多的,像今天的你一样!但我不能说,也不敢说。生命就是场轮回,只是自己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罢了,平淡、从容、镇静地观察着感受着周围的人和事以及人和事的变迁更替,我想龙应台多多少少也是这样想的,就差说出来罢了。

有一种爱,一句话,一个微笑或许就可以感知,有一种爱,散落得漫无边际,人只能默默地让自己确信它的存在,无从说起,却无处不在,也许这就是爱,比张杰唱得实在。有一种隐忍是蕴藏着一种力量的,有一种静寂是惊天的告白,其实,全是爱。

《目送》读后感2

龙应台的《目送》是本难得的好书。该书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心灵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整本书读来感人至深,满袖盈香。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龙应台在书中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我一直觉得能写出美丽文字的人都是善于用心观察生活的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眼中都能变成美丽的文字,哪怕是路边随意的野鸭、啼血的杜鹃、或是小区里孤独的老人,都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

正如书中那句已广为流传的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读至此,我久久无言。遥想起自己的生命轨迹,当时年少,春衫尚薄,母亲的叮咛是我耳后的一阵风,未曾重之未曾惜之。龙应台用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诚体会,教我们懂得,感恩生活,珍惜拥有。这些话纵然是老生常谈,但当我们因忙碌而忽略爱、因焦虑而失去感恩的心、因压力而对生活充满抱怨和愤怒之时,你是否依然葆有灵魂深处最温柔最诚挚的东西。有些人走开了就永远走失,有些话深藏了就只是沉默,有些情忽视了就再难重寻。

《目送》吸引着我,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让我们喜欢也让我们无奈的一切的一切,龙应台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更多的应该是唤醒和共鸣,因为她所提出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我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似乎也在讨教对人生、对社会、对亲人如何交往的真知灼见。读《目送》时,好多次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朱自清笔下的《背影》,那细腻的文笔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般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云天爱语。从背影到目送,朱先生是那样深深地眷念,龙先生却是这样冷静的思索,但是他们对于真挚情感的娓娓道来,似乎到达了某种通感之境。

《目送》书中写龙应台和儿子华安以及和她老父亲的那件件微小细致的事件中所折射的浓厚亲情,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求学之时每次回老家,临走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老去,真的有一天就可能成了最后的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 ……此处隐藏15943个字……、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平淡的语言。不同于《野火集》中她的强硬态度,而是显现了她的柔情的一面。如青草,带着清新,扑而来;似灯塔,散发光芒,照进心房。读起来如桃柳抽新,春水煮茗,有种周遭一切安好,草木葳蕤的暖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仿佛看见龙应台的笔尖有一个轻盈的舞者,舞动着春暖花开。

特别喜欢龙应台在其中描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令人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读此书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

不由想起每次放假回家时,母亲那暗自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唠叨的话语,想起父亲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身影。心灵突然就归于一种宁静,世间大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前感受不到,成年之后突然变得敏感:原来在不知不觉中,父母真的已经老了。仔细凝视父母时,会意识到,那些言谈举止中,其实都是熟悉和陌生的东西混合。那些熟悉的动作、声音、神态,让我们的记忆连接起了所有过往的日子,那里面有苦涩,也有温暖。而那些被时光添加的东西,那些蹒跚、迟缓、软弱,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认识到人生的悲剧性的本质。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

生命的老去是无法控制的事。道理我懂,但看到父母逐渐老去,我还是忍不住悲伤,希望时间长河能流淌的慢一些。直到读完《目送》,我才明白,对于生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生命的老去,让我们更应该懂得和学会,什么叫做活在当下,什么叫做爱与被爱。

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期待着孩子的成长,但同时又抗拒着孩子的成长。

看着孩子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姗姗学步,直到他慢慢长大。总是习惯牵着他的手,不舍得放开。直到第一天上学,看着他小小的背影迈入校门,纵然有万般牵挂,也只能微笑着目送他开启自己的人生。渐渐地,他越长越大,开始厌倦千叮万嘱,逐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不再把父母当成他的唯一。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千方百计的想出去闯,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中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包括我。

不是不“伤”,但必须要“舍”。太多的执念,太多的挽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深的痛苦,我们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无法对抗生命的消散,我们只能接受。至于是选择往回看,用余生的悲痛纪念逝去,还是选择朝前走,用现在填补过去的空白,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很讨厌分出是非对错,跟随自己的内心便好,世上哪有这么多对错之分?但之于我,我会选择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15

这是一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翻开《目送》,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种种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子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伤感和彷徨。她用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动人心弦的种种感悟。读起来,连呼吸也充满了与之共鸣的渴望。

她,拥有着不凡的骄傲和锐气,然而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让步。在浮华的万千世界中,她常常这样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却失去了你的孩子?”因此,她辞去了文化局局长的官职,抛开了博士高官的耀眼光环,重归学者作家清新淡雅的朴素生活。素雅如她,淡然如她,她明白在虚浮和掌声过后,在繁华落尽之时,留下的也许只是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她用淳淳的真情,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细腻的母爱;她的优雅知性,也使孩子拥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理应得到的尊重和自由。

也许是随着岁月的增长,人的心也变得容易忧伤罢,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不知不觉间也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所以,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踩在我们最柔软的心房上,让人流下暖暖的泪来。

人生是一趟旅程,每分每秒,我们的旅伴都可能在前方的转角消失。有的人懂得珍惜,能与亲爱的人相伴走完整个旅程;然而,有的人只顾着留意峭壁上那丛艳丽的花,等突然惊觉四下阒然无声时,却早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了。

目送的读后感3

世上最令人觉得悲哀的事,若要排个名次,那么送别肯定能位居前三名。无论是送亲人还是送朋友;送得远还是送得近;暂时送走还是永远再见,多少都是令人悲哀、叹息甚至掉泪的。我们送走一个人后,回来的可能是希望、可能是失望;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可能是任何东西,也可能什么都没回来。

我也经历过送别。送别我的爷爷、太爷爷(他们再也没有回来),送别我的幼儿园、小学(我还可以进去,但再也不能回去了)。我也被送别过:上学、出门(几乎天天都在进行)。反正,不论是送别还是被送,滋味都不好受。

记得我第一天来到这儿时,背着书包、提着大包小包迈进校门的那一刻,心中突然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害怕、有向往、有不舍。但我没有回头,也强忍住没去想像站在门口的妈妈此刻是什么心情,我不敢。在长一百多米的大道上,我独自一个人匆匆走着,沉重的包裹使我停下好几次,但我一直没回头,是的,我至今也不敢。夜,静悄悄的,只听见我的脚步声,平坦的砖路上只见由两侧昏黄的路灯照出的投影,随着我的步伐慢慢地移动、拉长、消失……

每周,这样的一幕都会上演,我还是忍不住想到:为什么以往妈妈天天送我去上学、上课,我也常常送她上班、出差,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不舍和难过的感觉呢?她想必也很不舍吧,看着那个以前天天被自己牵着、护着的人儿的背景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拐弯处,心里怎么踏实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只要是经历过目送或被目送的人,心里都有底——现在我们能感知到这种情绪。送别会令我们难过,但这是成熟的路上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儿——放下。

其实,目送别人渐行渐远,就是一种放下。他会用默默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无论是谁都会有不舍的时候,但是放下一个人,让他走,自己只是目送他离去,也必须学会。只要我们领悟了目送的真谛,就会发现:送别,真的很美。

《《目送》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