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3-12-22 09:38:16
《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局外人》读书笔记1

“今天妈妈死了,还是昨天,我不知道。”

开篇即说了这样令我震惊的话,原以为此话无非如文克尔曼所说的希腊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一样。”我想,莫非主人公默尔索------一个阿尔及尔的小职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角色,只是为了强忍着内心深处的泪水罢了。

然而,我错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个彻头彻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迹,淡到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的存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双眼无限放大这个世界而已,然后再缩为一点------人生。

他淡到记不起母亲的忌日,淡到母亲死后依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玛丽,淡到浑浑噩噩杀了人,淡到不为自己辩解而无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绝向神父忏悔,他似乎无意识,而他一切的行动却由着意识来支配。

按常理,人类的性情,亲人死后,对我们应是个很大的打击,痛哭流涕,捶地几拳,整日无精打采,仿佛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动又难过,大颗大颗的眼泪流在脸颊上,但由于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他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

然而默尔索却不愿开棺见母亲,守灵时,并未和母亲在养老院所结识的朋友多聊几句生前。或许,我们会给他贴上“没有人性”的标签,然而,“人类的情感并非是主观的,它同样隶从于一切意识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们往往在离别的时刻,过多地回忆过往,那些甜蜜,欢乐的时光然而如今却相隔一方,情绪自然跌落谷底,泪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尔索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没有了过往,当然也没有伤痛,无所谓眼泪。

再者,“浮事本无常,四世自轮回。”把这种妈妈的死认为是一种解脱与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经之路,毕竟妈妈生前所居住的是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家,与养老院的人的交谈,也无非是掩盖住了内心的沉痛,离开后也就永远没有了这层伤痛。

默尔索被他的回忆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毁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声音妨碍到了雷蒙,雷蒙给了默尔索一把枪,让他吓吓黑人,默尔索无意识的走向对岸,阳光如此的庞大,一圈一圈的笼罩着大地,膨胀着,膨胀着,由一点无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声,他结束了黑人也结束了自己,接踵而来的便是审判。

审判或多或少的都隐射了当时法国的现实,所以我对这部分并不是特别的喜欢,然而“艺术要面对现实”。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并不是对此有看法,感兴趣,而是夏天属新闻的淡季,总要搞点噱头。“一切的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愿找律师,也没有为自己辩护,最后根据他对母亲无所谓的态度,以及母亲死后他过得依然很快乐的生活为由,认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杀人犯”,死亡就这样以所谓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强加在他的头上,他于是不相信未来,也没有拒绝死亡。

默尔索在文中很少说话,也很少行动,唯一可窥见的是他的思想:淡,如书名,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任何东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着这世界,却游离在世界之外,默尔索是个通透的人物,无意识地接受了别人给他的安排,不去争夺也不去争议。

“ 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存在吗?”我问自己。

如今所谓的佛,不过是拿着ipad,玩着微博,大谈人生的加v认证者,所宣传的效果大都无非是转发,看看,抛之脑后。

小说毕竟是理想人物,虽模仿自然,却并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观点来说,即“脱离现实,进入神秘、梦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于市,必定要“为挣得糊口的面包,歌唱赞美诗篇。”因为生存与追求不仅是义务,也是种责任。我们不妨“中隐隐于市”。

《局外人》读书笔记2

可能是年纪大了,书读完基本也没什么感想,随便写点胡言乱语。

比起异乡人更钟意局外人这个译名。

从头到尾有种奇妙的疏离感,如默尔索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如读者看着书中的默尔索,都仿佛置身局外一样冷眼旁观着。

空洞的内在和过满的世界,交错着的夏天昼日刺眼的光线和轻飘飘无梦的夜晚两个意象,一切孤立的、无来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征性地组成了一条犯罪链。

恰到好处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价值心这种消极的美德,正应和了氛围,是内在的虚无主义。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没有感想就是对它最好的评价。

第二部里有句话写的真好啊,读到的时候忍不住笑起来:

「无论如何,就算我不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缺非常确定。」

我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信条,忽然得到了另一个时空的认同。

写到结尾默尔索的爆发时(用爆发来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压抑全部在此刻升华成明珠,反复读了四五遍才罢休。

(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我脑子宕机不够用的原因)

最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太难看了,为了写读书笔记用极大的毅力坚持着。

再说一遍,太难看了。

全是阐述,纯粹写给外国人的,但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点了解的都没必要去看。

浪费时间。

《局外人》读书笔记3

缓缓合上书本,不禁为默而索最后的呐喊感到震撼。“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择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

孤独的默而索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局外人》的开篇写道“今天,妈妈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如此荒诞的一句话,让我吃惊之余,不禁想问,主人公到底尽历了什么。一个人到底坠入了怎样的深渊,才会对至亲的离世如此平静?生活无趣,被活着的压力所压迫的默而索因为经济的困境而将母亲送入了养老院,身边的一切像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一样寂寞的放映在枯燥的荧幕上。与癞皮狗相依为命的萨拉玛诺,歌唱者去看电影的青年人,往复运动的电车,所谓的朋友,以及玛丽。他们都与默而索没有关系,然而,他们却是他生活的全部。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归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木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绝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认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 ……此处隐藏11422个字……实依据。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一提媒体。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把一些与事实无关的词写进去,让大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前,先对新闻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带着主观认识去看这件事。这些媒体都是无良媒体。反过来看民众,很多人都是在一种不自知、不思考的状态下被人牵着走,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这种性格造就了在别人眼中的“恶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对旁路的不理解与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话说,书的结尾与神父交谈的那一段我没怎么读懂,这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书评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14

很长时间我都把自己的浅薄归因于小时候没书可读,后来大学再恶补,好像意义并不大,再后来就彻底放下了读书这件事。

这两年生活上的困境把我逼到了好像除了读书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事干的一种境界,各种各样的杂书拿起来就读,囫囵吞枣,没有消化,但终于有了一点读书的乐趣。

但小说还是例外。读的时候很投入,读完许久实在想不起来作者究竟在说什么。《局外人》更不例外。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沉闷,散漫,短短一本书,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然而,真正读完,再加上出版社在末尾增加的一篇导读,让我意犹未尽。这几年所经历的事情突然之间涌上心头,荒诞、意识、生命、死亡,这些陌生的字眼,在我的生命中终究连成一串音符。

我是幸运的吗?我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祖祖辈辈靠服从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是满意的,因为身边总有更多的不幸。于是,我也成为了这个大军中的一员。服从权威,服从规则,即使陌生人的亲人去世也必须得表现出悲伤的样子,更何况是自己的母亲。我确实没有经历任何困难过上了大部分羡慕的稳定生活。

我是不幸的吗?美好的表面总是有太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我一面享受虚荣,一面为虚荣做掩护,这样的分裂终究让我不再满足。我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我是多么积极认真听话的孩子啊,怎么会被评判为敢抗拒规则?我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症状,我的心理力量无法支撑我至少正视生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开始读书,开始找心理医生,开始去检查身体,情况似乎有好转,但我知道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再想得到好评,我开始脱离所谓的主流社会与传统规则,我接受自己就是这样渣,然后我开始享受孤独。

到现在,我突然才明白,那些所有我觉得不幸的发生才是生命真正对我的馈赠。

默尔索的冷漠至少是他已经觉察生命的荒谬之后的表现,但我们更多的人,从来就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出生被老人看,然后上学,不停地上学,然后工作,努力挣钱,然后再找个结婚对象完成任务,然后继续重复。

诸神惩罚西西弗斯往山顶推巨石,到达山顶的那一刻,巨石就会滚落下来,西西弗斯继续往山上推,一遍又一遍重复。

这样的命运何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们在做这种荒谬的重复。

默尔索看似冷漠,其实他更看重的是真实。他想和玛丽待在一起,享受当下的美好。在看到马松和他的妻子在海边木屋说说笑笑之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他真正想结婚了,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具体的、人性的。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对这种生命的荒谬给出了清晰的解读: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滴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

那么,我想第一步需要先有欲望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真相。

如果有了发现,就会有疏离感。然后就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去发现更大的真相。

也许,结果就是荒谬,也许是其他,我不知道。至少我们是清醒的,清醒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选择冷漠,像默尔索,一步一步试着与这个世界连接。选择真实,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当下。

这样的生命是勇敢的,因为我们在试着脱离一个巨大的磁铁。这块磁铁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吸附了世界上大多数的金属,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并不是一块金属,我们是可以离开的。

这样的生命是孤独的。在采访唐诺的视频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真正伟大的作品并不可能是畅销书。一部作品要获得几百万个人同时喜欢,它注定要符合这么多人的价值观与欣赏水准,这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这是有悖于这个职业的使命的。

加缪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说:

艺术是一种手段,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共同的苦难与欢乐,从而感动了大多数人。所以它迫使艺术家不再自我孤立,使其屈从于一种最为质朴、最为普世的真理。

只有承认自己与众生的共性,他的艺术和他的独特才能从中得到滋养。

他不该为制造历史服务,他应该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

对于知晓的事,绝无谎言;对于任何压迫,反抗到底。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流芳百世,并不是他一直传递所谓的正能量,他一直在述说着永恒的真相和真理。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好奇与思考,注定只能与这样伟大的作品擦肩而过。

这是我的意识的时刻。

逐渐醒来,清醒地生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局外人》读书笔记15

“面对这充满预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我感到我与这份冷漠如此相似,亲如手足。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将如是……”

这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结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将走向刑场的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生命的终结便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而在这篇小说里,对默尔索来说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终都是。

在这篇小说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庭审现场,作为被告的他在庭审现场却好像是个外人,而检察官竟然以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作为重要依据而判处他死刑,却对枪杀阿拉伯人的缘由不去追究。荒谬至极。

加缪被视作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活过程中的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便是整个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是无意义不重要的。

默尔索对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命运会怎么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仿佛这个世界和他毫无联系……他是别人眼中的冷血动物,但他却只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后,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许多观众,用充满厌恶和憎恨的喊叫声送我一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确一无所有,而且很快连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从未违心做过一件事,他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存在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几个人是默尔索那样的?我们随波逐流,被身边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为,渴望在每个人心目中树立一个“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过此生,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局外人》这部小说虽然看起来有点荒诞,但这却给我们每个人提了个醒:不管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还有多长,都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背离过内心。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做个隐形的局外人。

《《局外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